技巧 丨电镜图片的构图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7-19 15:32

要获得一副优秀的电镜图片,除了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还需要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运用画面的布局和结构,组成一定的画面,使客观对象比现实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构图的规则在于要艺术性地对图片上的主题、陪体和背景进行排布,画面结构要求做到“明确主题、辨别主次、弃繁就简、布局适宜”,“简洁、多样、统一、均衡是构图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也可用在扫描电镜拍摄的图片上。

扫描电镜图片构图规则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图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应该被放置在图片的中心位置,图片的整体布局要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而不是给人带来不舒适的感觉。我们经常会见到的是黄金分割的规则,黄金分割的规则与构图的规则很接近,因为黄金分割比例被公认可以为不同长度的物体给出完美的分割比例。在自然界中,完美的黄金分割随处可见(如蜗牛壳、叶序、树枝的针状生长、向日葵的盛开等)。


1.jpg


图1:黄金比例

什么是黄金比例?如图1所示,如果总长度对长边a的比值与长边a对短边b的比值相等,a和b就是黄金比例,比值约为1.618(约等于1.62)。

在构图中最常见的就是三分构图法,三分构图法就是黄金比例的实际应用,对矩形而言是黄金分割。将图片区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均三等分,将待观察对象放在黄金分割线处(图2)。三分构图法是黄金分割比例的典型代表,按照三分法安排主体和陪体,图片就会显得紧凑有力。


2.jpg

图2: 三分构图法


在图片中,待观察物的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斜线构图能够很好地进行布局,但是并没有必要把图像分成两部分。如果只有一个目标对象,可以放置在中心(图3)或是显微图片的交叉点;如果同时观察两个目标对象,最好选择让两者的位置呈对角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在发现目标时就拍照。同时应该考虑目标的视场惯性中心,尽量将目标放在黄金分割比例的交叉点(图4)。如果有超过两个以上的目标,可以一个挨一个的进行布局(图5)或是垂直布局(图6)。通常,对角线能够很好地呈现空间感、动态感,并让人留下多样性的印象。


3.jpg

图3: 目标居中


4.jpg

图4:视觉上的惯性中心


5.jpg


图5:水平布局


6.jpg


图6: 垂直布局

线条会引导人的眼睛从一个物体看向另一个物体;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对角线呈现了一个下降趋势;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对角线呈现了一个上升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使用水平线的布局方式,水平线的布局会抑制空间感,而垂直线能够更好地展现高度和强度。

另外需要注意是,使用汇聚线条的方式代替杂散线条,汇聚线条的方式能够延伸距离,使观察者的眼睛看向线条的汇聚点,从而判断图像的深度,杂乱无规则的线条则只会造成视野的混乱。

不加选择、不分主次、纪录式的自然主义都是构图中坚决反对的。

7.jpg

图7: 上升趋势对角线

应该为待观察的目标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抓住观察者的眼球。目标的形状应该由多种颜色(灰度)组合构成而不是边界线。图像的主题应该从颜色(灰度)上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最好将颜色最浅区域尽可能地只布局在待观察区域附近,而不是靠近边界或是几何中心,浅色区域看上去比深色区域显得更大。如果某一区域被更深颜色的区域包围,它看上去会更浅;反之亦然(图8)。

8.jpg

图8: 对比的优势

通常,绝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不寻常的事物吸引,如鲜明的对比和鲜艳的颜色(图9),较大的或是深色的目标,复杂的形体,或是在一群相似的物体中显得与众不同的物体(图10),两个接触的观察物(要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如图像的边缘,图11),被标记或是较亮的结构(例如在观察形貌结构时,侧向图像比较亮会更容易被注意)。

9.jpg

图9: 鲜明的对比


10.jpg

图10: 不同的形状



11.jpg

图11:图像边缘不必要的接触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是,在获取图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小干扰元素的存在。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只能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因此尽可能消除干扰元素,哪怕这些元素本来就在图片上。在很多实例中,只要改变目标的观察角度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构图规则,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是作品中全部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参考文献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lden_ratio

[2]   http://www.digital-photography-school.com/digital-photography-composition-tips

[3]   http://photoinf.com/General/Klaus_Schroiff/Perspective.htm